
造成疲勞的常見原因:找回活力從生活調整開始
你是否常常感到疲憊不堪?其實,導致整天無精打采的原因可能不只一個,包括工作或家庭 壓力、脫水、飲食不均衡、運動不足、甚至 身體內在疾病 都可能讓你整天好像在打瞌睡。以下就針對幾個最常見的疲勞原因,告訴你如何透過生活習慣的調整,重新找回充沛精神。
一、壓力過大:身心都在超速運作
壓力如何引起疲勞?
身體啟動「戰鬥或逃跑」機制
當面臨壓力(工作 deadline、家庭衝突、社交壓力等),大腦會釋放大量壓力荷爾蒙(如皮質醇),讓身體準備「戰鬥或逃跑」。這個機制會讓你快速消耗體內能量,使你更容易感到疲累。
干擾睡眠品質
常常為各種壓力而心神不寧,一旦入睡困難或半夜驚醒,就無法進入深度睡眠,隔天自然又更加疲憊。
導致焦慮與憂鬱
長期高壓會誘發焦慮、憂鬱等情緒問題,進一步加劇疲勞感,形成惡性循環。
如何減輕壓力、避免過度疲憊?
重新檢視待辦清單:
工作、家庭與社交行程都排滿後,不妨思考哪些任務可以「刪減」、「委託他人」或「延後」。預留足夠「自我時間」,才能真正休息。
規律運動:
每週至少 150 分鐘中等強度 有氧運動(如快走、慢跑、瑜伽或太極),可幫助降低壓力荷爾蒙、提升能量。
放鬆練習:
冥想、深呼吸練習、瑜伽 或 太極 等,都能啟動副交感神經,讓身心放鬆、減少壓力反應。
與家人、寵物互動:
花時間陪伴親子、寵物散步、閒聊聚會,對紓緩壓力、提升幸福感非常有幫助。
二、身體脫水:水分不足讓你頭昏腦脹
為何脫水會疲勞?
人體約 60% 是水分,水分不足會讓身體各器官運作效率降低、血液循環不順暢,進而引發頭痛、暈眩、易怒、怕冷,甚至出現血糖不穩、渴望高糖食物的現象。
腦部也需要水分,若缺水,神經傳導會變慢,大腦就會發送「該休息了」的訊號,讓你瞌睡襲來。
如何擺脫脫水疲勞?
建立喝水習慣:
一般成人每日建議喝 6–8 杯(約1500–2000 毫升)。如果天氣熱或運動量大,需要適度增加。
清新口味提高意願:
若只喝白開水太無聊,可以往水裡擠檸檬或萊姆片,加入幾片小黃瓜、薄荷葉,既解膩又解渴。
留意尿液顏色:
尿液顏色越淡代表水分足夠,顏色偏深就是提醒你要多喝水。
三、睡眠不足:夜裡爬不起來,白天又打不起精神
睡不好會怎樣?
深度睡眠不足:影響成長激素分泌與身體修復,隔天就像「沒關過電」一樣,連走路都覺得腳步沉重。
生理時鐘失調:
晚上一直滑手機、看電視,藍光會抑制褪黑激素(調節睡眠的荷爾蒙)分泌,讓你難以入眠。
飲食與飲料影響:
晚餐吃太飽、睡前三小時還喝含咖啡因飲品或酒,容易讓你到床上還是睡不著。
打鼾、睡眠呼吸中止:
如果你或家人發現你有嚴重打鼾、呼吸中止的情形,就要懷疑是否有睡眠呼吸中止症,必須諮詢睡眠專科。
如何擁有好睡眠?
規律作息:
每天 同一時間上下床,即使是假日也盡量不要大幅度晚起,讓生理時鐘維持穩定。
降低藍光干擾:
睡前至少 1 小時 關掉手機、平板、電視,或戴抗藍光眼鏡。
營造舒適臥室:
溫度維持 16–20℃(60–68°F),並拉上遮光窗簾,避免街燈或房外強光打擾。
睡前禁忌:
晚餐避免太過油膩、過量;睡前三小時不喝咖啡、茶、含咖啡因飲料或酒。
留意打鼾警訊:
若伴侶反應你打鼾聲大或常有「呼吸暫停」情形,務必就醫檢查,避免睡眠呼吸中止造成長期疲勞。
四、飲食不均衡:營養缺乏讓你提不起勁
不良飲食如何引起疲勞?
過多垃圾食物:
高糖、高油、高加工物容易讓血糖忽高忽低,一下飆高、一下暴跌,讓你一餐過後就想睡覺或整天無力。
缺乏蛋白質與好油:
若飲食過度精緻化(米飯白麵多、蔬菜少、肉類只吃肥肉),會造成肌肉無法好好修復、發炎指數升高、疲勞感更強。
維生素與礦物質不足:
比如缺乏 B 群、鐵質、鎂等營養素,都會影響細胞循環與能量代謝,讓你整天好像趴在地上動不了。
均衡飲食怎麼做?
多吃新鮮蔬果:
保證每天至少五種顏色的蔬菜水果,補充維生素、礦物質和膳食纖維。
優質蛋白質與好油:
以 去皮雞胸肉、深海魚、豆腐、豆類 為蛋白質來源;烹調用 初榨橄欖油、酪梨油,取代飽和脂肪。
全穀與複合碳水化合物:
用 糙米、全麥麵包、燕麥 取代白飯、白麵包,讓血糖保持穩定,不會一下才醒又想睡。
避開加工食品:
少吃零食、餅乾、甜點、加工肉品、速食店,減少過多添加物、過多糖分干擾。
少量多餐、避免過飽:
一次吃太飽會讓消化系統疲乏,建議一天吃四到五小餐,保持均衡能量供給。
五、身體有病:潛在健康問題會偷走你的能量
常見疾病造成疲勞
感冒、上呼吸道感染:
喉嚨痛、鼻塞、發燒時,免疫系統全副武裝,身體能量用來對抗病毒,導致疲累無力。
慢性疲勞症候群:
長時間持續疲勞(超過半年),吃飯、睡眠都無法恢復精神,需要醫師完整評估。
單核球增多症(EB 病毒感染):
通常年輕人感染後會出現全身無力、喉嚨痛、淋巴腫大,疲勞感特別明顯,要靠休息與醫師指導才能康復。
未診斷的糖尿病:
血糖長期偏高或偏低,都會造成體內能量無法正確運用,產生無法解釋的疲倦。
其他潛在疾病:
甲狀腺功能低下、慢性腎臟病、慢性肝炎或心血管疾病都會引發持續疲勞。
疑似疾病時的處理方式
持續調整生活習慣仍無改善
如果你已經嘗試 均衡飲食、充足睡眠、適量運動,但倦怠依舊存在,就要考慮就醫,做血液檢查、甲狀腺、肝功能、糖尿病篩檢等,及早診斷、對症治療。
必要時請營養師或醫師協助
醫師與營養師的專業建議,能快速找出潛在問題,並提供 個人化營養配方與用藥建議,避免拖延造成更嚴重的健康隱憂。
六、鐵質不足:低鐵血症也是疲勞元兇
鐵質如何影響能量?
全球最常見的營養不足:
根據世界衛生組織,缺鐵是最普遍的營養缺陷之一。雖然常見於女性育齡期,但運動量大的人、素食者也都可能因攝取不足而鐵質偏低。
血紅素生成不足:
鐵是紅血球中血紅素的關鍵元素,缺鐵會導致紅血球運氧能力下降,讓身體各部位供氧不足,肌肉與腦部都是疲勞感最先「告急」的器官。
如何補充鐵質、遠離疲勞?
動物性食物來源更易吸收:
瘦牛肉(草飼牛)、深海魚、雞肝 等紅肉與動物內臟,是「血紅素鐵(heme iron)」,人體吸收率較高。
植物性食物搭配維生素 C:
菠菜、扁豆、黑豆等含鐵蔬食屬「非血紅素鐵(non-heme iron)」,吸收率相對較低。建議一起吃富含 維生素 C(如檸檬、奇異果、柑橘)的食物,可促進鐵質吸收。
鐵質補充劑:
如果飲食調整後仍不足,可考慮高品質的有機螯合鐵+維生素 C的配方,幫助吸收。要特別注意,某些鐵劑容易造成胃腸不適,建議諮詢醫師或營養師後再使用。
追蹤指標:
定期做血液檢驗,查看「血紅素(Hemoglobin)」「紅血球飽和度(Hematocrit)」及「鐵蛋白(Ferritin)」值,確認鐵質是否達到正常範圍。
七、久坐不動:活動不足也會更疲憊
為何缺乏運動反而更容易累?
荷爾蒙失衡:
長時間坐著,身體分泌的胰島素、皮質醇、性荷爾蒙都會偏離正常,容易造成代謝減緩、食慾失控,長期下來更容易發胖、血糖起伏大,也更易疲勞。
肌肉流失、體脂增加:
一旦活動量不足,肌肉量逐漸流失、脂肪比例上升,整天動個樓梯、走個一小段路都會覺得「好累」。
心肺機能下降:
缺乏運動會讓心肺耐力下降,血液循環效率降低,運動時更快出現呼吸喘、疲憊感,也會把日常生活中輕微活動(如提重物)變得更加吃力。
情緒疲憊、壓力更難紓解:
運動能促進 腦內啡(endorphins)分泌,讓人產生「運動後愉悅感」。如果不動,缺少這些「快樂荷爾蒙」,情緒更容易陷入倦怠,形成「懶得動→更累→更不想動」的惡性循環。
如何用運動對抗疲勞?
從小動作開始:
如果久坐辦公室,建議每 30–40 分鐘起身走動 5 分鐘,或在辦公室做簡單伸展。
定期有氧運動:
每週至少 3 次、每次 30 分鐘 的快走、慢跑、游泳、健走、騎車等。循序漸進,不用一次做太久,先目標「持之以恆」。
力量訓練+核心肌群:
透過伏地挺身、深蹲、平板支撐等動作,訓練肌肉與核心,增加身體代謝率,日常活動時更有力氣。
找運動夥伴或簽下「不爽就罰錢」契約:
和朋友相約一起健身、散步或打球,互相督促。如果連線上立下「跳過一次課程,支付 200 元」,用損失規避(loss aversion)的機制,能讓你更有動力。
八、結論與行動建議
無論你覺得疲憊的原因是壓力過大、身體脫水、睡眠不足、飲食不良、潛在疾病、缺鐵,或是 久坐不動,只要從這些方面下手,就能有效改善疲勞感,讓你重新找回精神。以下總結幾點行動步驟,建議你立即執行:
壓力管理:
每週至少做 2–3 次的放鬆練習(冥想、瑜伽、太極),並學習拒絕不必要的待辦事項,給自己更多休息空間。
補充水分:
設定提醒,每天 至少 6–8 杯水;運動或大熱天再適量增加。試著往水裡加檸檬、薄荷或小黃瓜片,讓喝水也有樂趣。
睡眠優化:
每天維持固定睡眠時間與起床時間,睡前 1 小時關掉手機與電視,確保臥室溫度 16–20℃、黑暗安靜。若有打鼾、高血壓或肥胖等風險,務必評估是否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。
均衡飲食:
把精製糖、精製澱粉、加工食品降到最低,多吃蔬菜、水果、全穀、優質蛋白、好油。並注意每餐蔬菜比例要高於澱粉與肉類,保持血糖穩定。
篩檢與醫療:
若生活習慣已改善一陣子,但疲勞依然存在,就要到診所做完整血液檢查,檢測是否有 Anemia(貧血)、甲狀腺功能異常、糖尿病等隱性疾病。
若確診缺鐵性貧血,可從食物(如瘦牛肉、深海魚、菠菜、豆類)與**鐵質補充劑(Organic Iron + 維生素C)**雙管齊下。
培養運動習慣:
從「每 30 分鐘至少起身走 5 分鐘」開始,到「每週 3 次 30 分鐘有氧運動」進階,並搭配「核心與肌力訓練」,讓身體重新找回活力。
找一位運動夥伴或簽下「不動就罰錢」契約,強迫自己持之以恆。
只要從 控制壓力、補水、優化睡眠、均衡飲食、檢查健康狀況 與 定期運動 這六大面向著手,你就能有效對抗疲勞,重返精力充沛的生活。如果執行一段時間後仍感疲憊,務必尋求醫師協助,排除潛在健康問題。希望這份「常見疲勞原因與改善方法」能幫助你擺脫倦怠,恢復活力,迎向每一天的健康與熱情。
本文僅供參考,若有持續疲勞或其他健康疑慮,請向醫師或合格醫療專業人員諮詢。